刨花,它們來自于樹木,誕生在飛馳的刨刀之下。如此纖弱,卻又百折不撓,它習慣了被忽視,今天,重生于航管紅沙龍。
上周五,航管紅木的工作坊內,舉辦了一場傳統家具制作工藝科普講座,并進行了刨花藝術品的DIY活動。VIP嘉賓攜帶他們的家人,一起參與這場手工DIY的創作旅程。
航管紅木董事長黃俊豪先生向嘉賓們講述了紅木家具的選購要點,講座過程中還通過實物樣例,讓嘉賓們親自體驗,對材質、白皮、榫卯、雕刻等內容有了一個感性的了解。
刨花是加工木制品時所產生的木屑條,通常被丟棄或是被高壓之后用來做成廉價的密度板。而在藝術家的手中,刨花卻煥發了別樣的生機!
本期“航管紅沙龍”活動,由青年雕塑家孫哲民,帶領大家一起制作“刨花”裝飾:精選色調相似、表面光滑的刨花,通過卷、粘的簡單手工,制作成一副立體的裝飾藝術制品。
制作過程聽起來簡單,卻需要平心靜氣的耐心和堅持,以及集中力。拋開日常生活中瑣事的煩憂,全神貫注地投入制作一件有趣的藝術品——這對忙碌的當代都市人來說,本身就是一種療愈。
帶著滿滿的精神享受,和一幅幅各不相同的刨花裝飾畫,他們滿載而歸。名貴樹木的秘密、航管紅木所堅持的品質密碼就在這些薄片里,下一次,期待著你的參加。
刨花往事 >>
在古代,從名貴的木料上所刨下的木片,也是很珍貴的。因為,古時三百六十行里,還特別有“賣刨花水”這樣一個工作。 刨花水,在舊時的上海又被稱作“凝刨花”,制作方法是:用上等榆木制作而成的刨花,放在熱水浸泡會滲出粘稠的液體來。
小販們把刨花液灌入特質容器內,就帶著它外出兜售。購買者大多是富貴人家的太太小姐,他們用梳子沾取凝露,涂在頭發上,發絲很快就變得順滑、有光澤,同時還有淡淡的天然木香。
盡管歷史上并沒有明確的時間考證,刨花水這項了不起的日用品發明是何時誕生于何地,但從唐朝開始就有記載,上至后宮嬪妃,下至民間女子,都喜愛用刨花水梳理、養護頭發,這個傳統一直保持到清朝。那時的戲劇名角們在演出前,都嚴守古法,堅持用凝刨花粘貼鬢角,保證對發絲絕無傷害。
下一篇 >> |